扎根鄉(xiāng)野的老黨員——上栗縣桐木鎮(zhèn)楊坊村第一書記歐陽海龍
在桐木鎮(zhèn)楊坊村的阡陌小路上,村民常常遇見那個熟悉的身影:黝黑的臉龐上總帶著靦腆笑容,手里拿著一本寫滿民情的筆記本,一雙皮鞋沾了些許泥濘,這便是楊坊村第一書記——歐陽海龍。自2017年至今,從雅溪村到楊坊村,八載光陰流轉,他始終如一地扎根在泥土深處,成為村民最信賴的“貼心人”。
在歐陽海龍心中,困難群眾的冷暖始終是頭等大事。他深知“授人以漁”的珍貴,積極為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困難村民搭建就業(yè)橋梁。楊坊村村民老黎患有慢性病,家里小孩多,無法外出務工,歐陽海龍多方奔走,為他爭取到村保潔的公益性崗位,老黎不僅獲得了一份穩(wěn)定的收入,還能照顧家庭,一家人的生活明顯改善。
“多虧了陽書記,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!”老黎充滿感激地說道。楊坊村類似老黎家的村民還有9戶,在歐陽海龍的努力下,他們家都最少有1人有了穩(wěn)定工作,生活又有了盼頭。楊坊村42戶脫貧戶頭中,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有80余人,今年,他們的整體就業(yè)率達到了95%,家庭經濟收入水平、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。
而對于勞動力不足的家庭,歐陽海龍則用心托底,讓政策之光穿透困境。在楊坊駐村的四年間,他遍訪1500余戶農戶,認真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和收支情況,為30余戶脫貧家庭申請繼續(xù)享受低保救助,兜牢生活保障;指導40余名村民辦理了慢性病卡,進一步享受到醫(yī)療服務政策;為40余名在校困難學生申請到“雨露計劃”等教育補助,通過教育幫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……歐陽海龍的腳步遍及村組角落,將“精準幫扶”四字落到了村民心坎上,讓“第一書記”這個稱謂在村民心中有了沉甸甸的分量。
除了履行第一書記的職責,歐陽海龍更是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所肩負的責任,入黨二十多年來,他始終身先士卒,充分發(fā)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。去年春季,桐木鎮(zhèn)遭遇強降雨突襲,在防汛一線,歐陽海龍晝夜奔忙,帶領村兩委干部細致排查6處河道坑塘、3處排水渠等隱患點,撐起一把堅實的“守護傘”。在發(fā)現楊坊村9組和聚堂出現了滑坡后,歐陽海龍組織周圍村民趁著雨停間隙,爭分奪秒地清運土石、設置警戒,防止周邊村民路過滑坡點時出現危險。
“老葉,快收拾東西轉移,生命安全最要緊!”發(fā)現榮子沖老葉家有被雨水沖塌的風險時,歐陽海龍又急匆匆地跑來勸老葉搬家。老葉年紀大了,本就腿腳不便,聽聞汛情嚴峻更是一下子手足無措。歐陽海龍便攙扶著他出了家門,一路上對老葉耐心開導:“別擔心,你先到親戚家住一晚,其他事兒我們都會幫忙。”說著便將他送到附近的親人家中暫住,然后又趕往下一戶村民家中……
大雨過后,歐陽海龍將楊坊村9組和聚堂滑坡點上報,爭取到了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治理項目,進一步筑牢安全防線。看著厚實的混凝土堤壩一點一點建設起來,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也跟著節(jié)節(jié)攀升。而歐陽海龍為推進鄉(xiāng)村振興、改善村民生活所做的工作遠不止于此。他爭取到新農村建設項目,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,讓村民們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;他挨家挨戶上門,推進改廁工作、推動“門前三包”責任制落實,不斷改善人居環(huán)境;他還指導村民發(fā)展家庭產業(yè),幫助群眾增收。
曾大姐是楊坊村一位脫貧村民,由于缺乏專業(yè)技能,且要照顧家庭,她沒有外出務工,而是在家種了點菜,養(yǎng)了一些羊。歐陽海龍了解情況后,主動咨詢養(yǎng)殖行業(yè)專家,為曾大姐解決了許多養(yǎng)殖方面的難題,還幫她多方宣傳、拓展銷路,曾大姐的羊群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今年在欄數量已經達到80余只。除曾大姐以外,歐陽海龍還指導、幫助其他村民養(yǎng)魚、蜂、豬以及種植蔬菜,帶領村民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“海龍書記來了以后,為我們辦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!”每當村民提起歐陽海龍,無不交口稱贊。而面對贊譽,這位樸實的第一書記只是靦腆地擺擺手:“我只是盡自己所能,村上的發(fā)展離不開廣大黨員的奉獻,更離不開群眾的支持。”這平凡而堅韌的身影,正是無數躬耕于阡陌之間的駐村干部縮影,他們以泥土為紙、汗水為墨,在廣袤鄉(xiāng)野間書寫著時代最深情的注腳。
(編輯:李錫念)
來源:桐木鎮(zhèn)